面對藝術(shù)留學生抱團扎堆,我們應(yīng)該怎樣做出正

原標題:面對藝術(shù)留學生抱團扎堆,我們應(yīng)該怎樣做出正確的選擇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觀點,身在異國他鄉(xiāng),和老鄉(xiāng)抱團并不是一個壞事,國外人有他們自己的圈子,我們中國人同樣有自己的圈子,這兩個圈子是共存的,該怎么去選擇是你自己的決定,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國外只和老鄉(xiāng)一起生活會影響到我們更廣泛的社交。

其實大多數(shù)人都想要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只是大多數(shù)人都掉在舒適圈的溫柔陷阱里無法自拔。事實證明,倘若帶著安逸的心態(tài),用不了兩周就能在陌生環(huán)境,建立起一個自得其樂的舒適圈:找到一群一起說中國話一起玩耍的朋友,找到一兩家味道還不錯的中餐廳,找到聽不懂課也能應(yīng)付考試的方法……這些,足以把帶給我們恐懼和不安的新鮮事物屏蔽在外。同時,也把我們留學的初衷和未來可能的收獲與成就屏蔽在外。

一旦藝術(shù)留學生們習慣了這種安逸的生活,就不太愿意做出改變,久而久之再也不邁出中國朋友圈一步。由于長期和中國同學待在一起,一部分留學生的英語提高很慢,甚至只是日常點餐的水平。

那么,等到4年大學畢業(yè),這類藝術(shù)留學生可能會有更大的競爭優(yōu)勢嗎?答案肯定是No。

美國非常強調(diào)“Networking”,即“主動累積人脈網(wǎng)”的概念。說白了,就是一個人與人互動、互助的過程。大學教育是一個由青少年逐漸轉(zhuǎn)換成職場新人的過程,秉持著“It’s not about what you know, but who you know”這句名言,美國社會里充滿著各種讓大眾累積人脈圈的活動。

考慮到藝術(shù)留學不僅僅是接受藝術(shù)教育,更是實實在在的一段人生經(jīng)歷,那么,如果把自己限定在某個圈子,幾乎等于自己放棄了很多可能性。要想累積自己的人脈,就必須把自己推出去,讓大家認識你。畢竟人脈網(wǎng)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靠爸媽是誰,而是靠自己主動爭取。

所以,如果留學生長期抱團,不主動去參與社交,不認識新的伙伴,那么,怎么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呢?

勤奮被掩埋,懶惰被滋生,在舒適圈呆太久了,就像鍋里溫水煮的青蛙,危險而不自知,一手好牌也會被打爛。

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在其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中提到:每個人都要給自己一點兒危機感。因為生活永遠在變化中,而變化就意味著危機。別以為目前的舒適是一種享受,享受慣了這種舒適,你也就變成了呆子、傻子,最終必將一事無成。

花著高昂的學費,面對著更寬廣的世界,明明有機會接觸不一樣的人和事,卻不愿意嘗試,過著和國內(nèi)基本無二的生活,真的就是留學生們想要的美國大學生活嗎?絕對不是。

中西民間文化的差異性,不代表我們不能融入異國的文化。大家都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如果只是一味的扎堆,把自己的心門關(guān)閉起來,逃避與外國人的接觸,那就真的違背了我們藝術(shù)生留學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