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P的“藝術家們”,快來欣賞這場與眾不同的“

原標題:AIP的“藝術家們”,快來欣賞這場與眾不同的“雨”(2)

最近廣州一直是大熱天,難得的雨天仿佛上天的憐憫,為我們廣美附中AIP國際部的同學們帶來一絲清涼;夏季的雨水,真讓人愛恨交加。千變萬化的雨,也是藝術家們的靈感繆斯。不如來欣賞一些和“雨”碰撞出水花的當代藝術作品吧!或許大家會從中發(fā)現雨的更多面,在下一次不留神又被一場雨困住時,能淡定一笑,轉而享受雨中的趣味。

5.《雨》,納扎爾·比利克,2010

“頭頂雨珠的神秘人”

仰面朝向天空的赤裸之人,面孔上停留著一顆碩大、透明的雨滴。

這尊立于基輔時尚公園(Fashion Park)、高6英尺的人形雕塑,總能讓凝望它的人們產生無限遐思:他是誰?為何仰著頭?透過水滴能看到怎樣的世界?

“雨滴是對話的象征,它將一個人與各種各樣的生命形式聯(lián)系在一起?!弊髌返膭?chuàng)作者——烏克蘭藝術家納扎爾·比利克(NazarBilyk),曾提出他的解讀。無論如何,這尊由青銅和玻璃筑成的“神秘人”,好像總有一股奇妙的吸引力,讓人不禁想同他一樣仰起頭,準備迎接大雨的降落。

6.《天空之下,漫無經心》,格雷戈里·提爾克,2006~2016

“雨天旅途中的超寫實油畫”

車窗雨水朦朧,仿佛給旅途中的各個瞬間染上了一層迷幻濾鏡——這是美國畫家格雷戈里·提爾克(Gregory Thielker)的超寫實主義油畫系列《天空之下,漫無經心》(Under the Unminding Sky)所呈現的畫面。

創(chuàng)作這一系列作品的過程中,藝術家無數次開車穿梭在雨中的街道和公路,關閉雨刮器,沖窗外按下相機快門,然后再依據照片,用畫筆細細描摹、還原場景。

利用擋風玻璃上的雨水,藝術家得以制造出一個不斷變更的透鏡,來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斑@樣既突顯、又模糊了我們的視線……形狀與顏色相互交融,又產生成新的形狀與顏色,同時還制造了表象與深度的關系,平實與幻覺的關系?!闭缣釥柨怂f,這些畫作都出自真實體驗,并與油畫媒介完美契合——流質性、透明感、可覆蓋、可混合、可摻糅。

7.《雨前》,Koo Jeong A,2011

“雨的氣味,什么樣?”

雨,聞起來什么味道?韓國藝術家Koo Jeong A,與調香師合作,創(chuàng)作了名為《雨前》(Before the Rain)的嗅覺藝術作品。

“我意識到氣味的制造可以滲透到自然、化學甚至藝術的魔力中。戲劇性的大雨事件則具備敘述的可能性?!彼囆g家表示,在創(chuàng)作氣味時,需要將所有的故事細節(jié)——譬如是什么樣的雨、地區(qū)、時間、溫度等等,事無巨細地與調香團隊溝通。

最終,他們采用干燥木材、礦物、蕨類植物、麝香、焦油和地衣等成分,混合制造出一種獨特的氣味,它承載了藝術家對于暴雨即將降臨一個炎熱的亞洲城市、大氣劇烈運動時的記憶與想象。

8.《雨的創(chuàng)作》,派瑞格潤·丘奇,2015

“只在下雨天才顯形的街頭藝術”

走在雨城西雅圖的街頭,你或許有機會在濕漉漉的人行道上發(fā)現奇妙的文字或圖案:“Stay Dry(保持干燥)”、“Error 404:Sun Not Found(錯誤404:找不到太陽)”、跳格子方塊……

這可不是熊孩子搗蛋留下的證據,而是當地藝術家派瑞格潤·丘奇(Peregrine Church)創(chuàng)作的一組街頭藝術《雨的創(chuàng)作》(Rainworks)。

丘奇對那些能使世界變得更有趣的事物感興趣。對于《雨的創(chuàng)作》,他認為:在西雅圖,反正不管怎樣都要下雨,為何不利用下雨天做些有趣的事?給人們一個期盼雨天的理由吧!

于是,他利用硬紙板和超疏水材料,在城市街道上繪制有趣的涂鴉、文句和小游戲。地面干燥時并不可見的圖案,一旦遇到水便魔法般顯現出來。這些令人驚喜、微笑的“雨天小彩蛋”大約能保持4個月到1年不等,隨著行人的踩踏摩擦,從清晰逐漸模糊、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