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設計中,故事板有哪些特點和優(yōu)勢
廣義上的故事板,英文“Storyboard”,有時譯為“故事圖”,原意是安排電影拍攝程序的記事板,指在影片的實際拍攝或繪制之前,以圖表、圖示的方式說明影像的構成,將連續(xù)畫面分解成以一次運鏡為單位,并且標注運鏡方式、時間長度、對白、特效等,也有人將故事板稱為“可視劇本”(visual script),讓導演、攝影師、布景師和演員在鏡頭開拍之前,對鏡頭建立起統(tǒng)一的視覺概念。
而現(xiàn)在,故事板作為一種由圖像構成的視覺草圖,能夠通過屏幕上顯示的每個有劇情階段代表性的靜止圖像直觀地講述故事,因此是表現(xiàn)作品敘事性的一大利器,因此也會被廣泛應用在諸多藝術專業(yè)的作品集創(chuàng)作之中。
AIP2018屆動畫組學生作品
故事板相當于一系列插畫,每一張畫面都像照片一樣記錄著某個瞬間,而所有的畫面有序地連起來則用視覺化的方式,像連環(huán)畫一樣還原一個完整的故事。在場景中最關鍵的元素,我們都可以在最終視覺化的故事板里找尋到蹤影。
因此,作為傳遞信息的媒介,故事板擁有以下四個特點和優(yōu)勢:
1. 可視化
在作品集中,面試官或許并沒有時間去閱讀大量的文字和劇本,而一張圖可能包含上千字的信息量,所以故事板便成了快速、高效呈現(xiàn)信息的途徑。
2. 可回憶
比起單純記錄事實的文字,畫面故事更容易讓讀者產生記憶,并能夠在之后通過回憶進行對信息的二次理解與闡述。
AIP2018屆動畫組學生作品
3. 同理心
當你講述一個可能真實發(fā)生在別人生活中的故事的時候,畫面更容易使受眾對故事中和他們有相似問題的角色產生共鳴。
4. 參與度
故事的劇情和節(jié)奏感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參與到故事之中,并在感受到強烈的情感時進一步加深這種代入感。
故事板的創(chuàng)作模式起初是源于電影制作行業(yè),Walt Disney工作室從30年代初就開發(fā)和使用這種方法,其歷史可以追溯至1933年迪士尼的短片動畫“三只小豬”,并逐漸在行業(yè)內推廣開來。
時至今日,故事板已經成為了影像視覺化前的重要一步,大部分的動畫工作室都已經開始靠這種以“故事草圖”為基礎的方式來說明動畫的概念性和塑造人物形象,并慢慢被應用于更多設計領域,成為了藝術創(chuàng)作不可缺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