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道直接影響分娩
1.骨產道
(1)骨盆平面及徑線:
1)入口平面:即真假骨盆的分界線,呈橫橢圓形。①前后徑:又稱真結合徑,自恥骨聯(lián)合上緣中點至弧骨師前緣中點的距離,平均值11cm,是入口平面的重要徑線。②橫徑:為兩側骸恥線之間最長的距離,平均值13cm。③斜徑:左右各一,為一側能镕關節(jié)上綠至對側镕恥隆突間的距離,平均值12.75cm。
2)中骨盆平面:為骨盆的最小平面。①前后徑:白恥骨聯(lián)合下緣中點至第四、五能椎之間的距離.平均價11.5cm。②橫徑:義稱坐骨棘間徑,為闖坐骨棘之間的距離,平均值10cm。是中骨盆平面的重要徑線。
3)出口平頤:由兩個不同平面的三角形組成。①前后徑:e恥骨聯(lián)合下緣至能尾關節(jié)的距離。平均恒11.5cm。②橫徑:義稱坐骨結節(jié)間稈,兩坐骨結節(jié)內緣間的距離,平均伎9cm,是出門平面的重要徑線。③的矢狀徑:自恥骨聯(lián)合下絳至坐月侖1E問徑中點的垂定線,平均值6cm。④后矢狀徑:能定關節(jié)至坐骨鋁行間徑個點的垂直線,平均鎮(zhèn)8.5cm。
(2)骨盆軸:臨床上將連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心點的曲線成為骨盆軸。此軸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時,胎兒沿此軸娩出,故又稱產軸。
(3)骨盆傾斜度:婦女立定時.骨盆人口平面與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稱為骨盆傾斜度為60°。若角度過大將影響胎頭銜接。
2.軟產道:是由子富下段、子宮頸、陰道及盆底軟組織所構成的彎曲管道。
(1)子宮下段的形成:孕12周后子宮狹部逐漸拉氏形成子宮下段。臨產后進一步伸展達7—10cm,肌壁變薄成為軟產道的一部分。子宮上下段閩肌肉兩厚不同,在兩者之間有—環(huán)狀突起,稱為生理縮復環(huán)。(本文由邦博爾衛(wèi)校網整理)
(2)子宮頸的變化:
1)子宮頸管消失:臨產前子宮頸管長約2cm,臨產后子宮頸管逐漸變短至展平。
2)子宮頸口擴張:頸管消火后,宮頸外口逐漸擴張,當官頸外口擴張至l0cm時稱宮口開全,初產婦子宮頸管先展平、官頸外口后開大,經產婦子宮頸管展平與宮頸外口擴張同時進行。
3)骨盆底、陰道及會陰的變化;宮口開全后,子宮腔、子省下段及陰道形成一前壁短、后壁長的彎簡狀通道。會陰體組織的厚度由原來4—5cm伸展變薄到2—4mm,分娩時若保護會陰不當.易造成會陰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