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幼師學校學生如何用批判性思維學語文

  “中國學生到底會不會批判性思考”作為中外媒體不斷炒作、演繹的問題,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進入公眾輿論中,戳中中國家長和教育者的痛點。那么作為的學生,面臨著全世界學生的競爭,學習批判性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批判性思維是什么?怎樣讓學生在語文課上通過運用這一思維工具提高思維品質?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歐陽林老師,分析了批判性思維的特征,辨析了其與邏輯思維的區(qū)別,并厘清了“望文生義”可能帶來的誤解。他提出通過閱讀和寫作教學,可以讓學生逐步掌握12項基本技能。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的工具。很多人可能并不習慣運用工具,但它的好處,是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概念轉化成容易學習、可以操作的方法,讓“提高思維能力”這個很玄的事情變得有跡可循。

  語文教育需要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不否認以審美為核心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教學內容和方式,而是用以思維為核心的理性教育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讓語文教育更符合學生成長的需要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通過閱讀和寫作課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夠訓練學生根據(jù)問題來閱讀和研究、追究理由、收集信息、鑒別真假、判斷他人的觀點,嘗試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以論證的方式有條理地把思想表達出來,使之清楚和有說服力。

  一個幼兒園老師帶領小朋友做游戲。一個布袋子裝著一些小玩具,兩個小朋友一組,其中一個小朋友伸手摸玩具,然后會說,他推斷這是一只小豬,因為他摸到一個圓圓的鼻子。他說“我推斷”,而不是“我猜測”。

  猜測可以是很隨意的。但推斷就要提供證據(jù),要在證據(jù)和自己的論斷之間建立合理的聯(lián)系。這個小朋友的推斷便是——有圓圓的鼻子的更可能是小豬。

  另一個小朋友則以旁觀者的身份描述他聽到的情況,然后說出他認為第一個小朋友的推斷是不是合理。

  這個看似簡單的游戲,其實是在培養(yǎng)四五歲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意識,反映了批判性思維的基本特征:重視證據(jù),能夠在證據(jù)和結論之間建立聯(lián)系,以及觀察和評論別人的觀點。

  在美國,自幼兒園開始,老師就給小孩很多表述的機會,讓他們針對某個問題各抒己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談談自己的經歷,或者跟別人辯論。

  許多校區(qū)要求學生在小學四五年級時進行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研究打好基礎。四年級的時候,老師就會花一年時間講科學方法是什么,具體到科學的思辨、證明或證偽過程。

  科學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問題和假設;第二步是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去找數(shù)據(jù);第三步是做分析、檢驗假設的真?zhèn)?第四步是根據(jù)分析檢驗的結果做出解釋,如果結論證偽了當初的假設,那么,該假設為什么錯了?如果驗證了當初的假設,該假設又為什么是對的?第五步就是寫報告或者文章。

  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通過以上的案例,大家可能對批判性思維有了一個模糊的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綜合的系統(tǒng)性思維。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羅伯特·恩尼斯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于決定我們的信念和行動。也就是說,通過批判性思維,我們要決定自己應該相信什么、應該持有什么觀點、應該怎樣行動。

  “合理”,意思是思維符合人們的正常認知和邏輯準則。“反思”,是指對自己過去的行為和思考的再思考,破除已有觀念,找到不同之處,打破自己的狹隘性。通過反思,達到新的認識。了解別人的觀點,知道自己的狹隘性。

  “決定我們的信念和行動”意味著批判性思維是為了自己的信念和行動。因此,批判性思維是針對自己已有的行為和信念的,是依靠自己的思考,為了自己選擇值得相信的信念和行動。

  20世紀90年代,美國哲學學會運用Delphi方法(反復詢問調查+專家意見+直觀結果的方法)得出關于批判性思維的概述:“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的、自我校準的判斷。這種判斷表現(xiàn)為解釋、分析、評估、推論,以及對判斷賴以存在的證據(jù)、概念、方法、標準或語境的說明。”

  德·格勒珀主張以特定的能力補充該定義:批判性思維包括解釋能力(批判地閱讀、聽和觀察)、交流能力(批判地寫、說和表達)、批判的知識(非形式邏輯的特性和詞匯表,即批判性思維的工具)及批判技能(語境的解釋、意義的澄清、論證的分析及綜合性地考慮全面評估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