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藝術生應該怎么高逼格的談論“美”

美是什么?對于藝術生來說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如果有人問你這個問題,你怎么回答?

你逼逼逼地說什么黃金分割、四元體、數(shù)學的美啦;

還有什么人體啊、建筑啊、比例和諧的美;

還是說什么中世紀的原色、巴洛克的明與亮……

▲丟勒,《人體比例四書》,1528

▲“黃金分割”,調(diào)和長方形原理。

?黃金分割由于潛在上可能無限復制,因此被視為“完美”

▲喬治·德·拉·突爾,《懺悔的抹大拉》,1630-1635

▲福音書金句選本裝訂(局部),7世紀,蒙扎(意大利),大教堂的寶物庫

如果你只會這樣談論“美”,那也實在是太Low了!

作為一名藝術生,我們要能高逼格的談論美、談論美的發(fā)展進程。

首先,你要很自信的說:在那很久很久以前,在中世紀的時候……

不對,還要再往前倒倒,在希臘雅典時期,有個詞“Kalon”

希臘詞 Kalon:美麗的;一切令人愉快,引起悅目或吸引眼神的人或事物, 皆謂之美。 

說到“美”,最容易讓人想到的是女性的美

——從田園到天使般的女性之美

中世紀哲學家、神學家及神秘主義者談美,甚少觸及女性美,他們都是教會中人 ,加上中世紀的道德主義,因而他們不信任肉體之樂。

然而,在中世紀教條之下,也可以看出一種并未完全為說教文字所掩飾的感性。

佛洛伊的修伊(Hugh of Fouilloy)一段文章足證此點,他在以”雅歌“為題的布道中告訴我們,女性的胸部之美是何等摸樣:“胸部挺突,小而微豐……收斂而非擠促,微束而不亂蕩,斯之謂美”。此處所言之美,觀念與騎士傳奇故事插畫中之淑女,乃至許多抱子圣母雕像,皆可并看,圣母馬甲收束,端莊掩抑胸脯,一如當時許多淑女之衣著規(guī)矩。

▲梅姆林,《大衛(wèi)與拔示巴》,約1485-1490

普羅旺斯游吟詩人之詩于11世紀開其端,布雷頓(breton)傳奇及意大利新風格(stilnovo)派詩人延其緒。凡此篇什,女性美形象皆貞潔,升華,求之不得,而且每每唯其不可得,故愈求之。

十字軍東征,領主遠行,游吟詩人(往往是騎士)將其對領主之敬順轉移于領主之夫人,愛慕但尊敬,成為她的仆從和家臣,并以柏拉圖精神戀愛的方式,誘之以詩。夫人扮演領主的角色,使其以效忠領主之姿,不許親她方澤。

▲維納斯受六個傳奇情人崇拜,弗羅倫薩盤子,傳為圣馬丁工匠作品,約1360

也有認為:游吟詩人受清潔派(the Catharist)異端影響,鄙棄肉體;或受阿拉伯神秘主義影響;

也認為宮廷戀愛(courtly love)是騎士與封建階級由斗狠與暴力轉向文雅之征,男主角對女人既欲又斥,因為她是母親形象的體現(xiàn),或從另一角度認為,騎士愛上夫人,實為自戀,因為她是他自我形象的反映。

在宮廷戀愛里,欲望因被禁而轉熾:淑女使騎士終日頭疼而無奈,但他心甘于此;女人對其戀人的主宰透露了故事作者的一些受虐狂層面,即激情愈受羞辱,愈益熾烈。

▲情人向女郎獻銀,取自《亞歷山大傳奇》,布魯日的葛利斯畫室創(chuàng)作,1344

可以說,這種難圓的愛的觀念是浪漫主義就中世紀所做的解釋,而非盡屬中世紀本身的產(chǎn)物。

愛情(永遠不獲滿足的激情、甜美的不幸)“發(fā)明”于中世紀,由中世紀進入近代藝術,由詩進入小說,由小說進入抒情歌劇。

喬夫雷·拉德爾的故事就有那一時期的特色:

12世紀的布雷伊郡領主,參加過第二次十字軍,對未曾謀面的敘利亞的黎波里(Tripoli,今天再黎巴嫩)的Odierna女爵的,不曾謀面,卻愛得無法自拔,再尋人途中病倒,女爵聞此,疾赴床前,予他一吻,而他一吻氣絕。

▲小死:拉德爾死于的黎波里女爵懷中,采自意大利北方歌集,13世紀

之后,但丁所寫天使般的女性確非壓抑之欲或無限延后滿足之欲的對象,而是救贖之路,升向上帝之途;不再代表一個犯錯、罪孽或背叛的機會,而是一條走向更高性靈之道。

于是,“美”就進入了文藝復興,進入了15、16世紀。

15 至 16 世紀間的美

——源于發(fā)明與模仿自然之間

15世紀,意?大利發(fā)明透視法;

于是,美既是依照科學規(guī)則對自然所做的模仿,也是對一種超自然的完美所做的靜觀。

因此,藝術家是新事物的創(chuàng)造者,兼為自然的模仿者,正如達·芬奇所說:模仿是一種忠于自然的研究與發(fā)明,因為它重新創(chuàng)造各個單一物像與自然的統(tǒng)一,另一方面,模仿又是一種需要技術創(chuàng)新的活動(就如達·芬奇以其聞名的暈涂法賦予女性面龐之美一種謎樣的氣氛),而不是被動的重復。

▲達·芬奇,《巖石圣母》,約1482

透視法使用于繪畫,實為發(fā)明與模仿之合一:現(xiàn)實之再現(xiàn)既精準,兼又依照觀察者之主觀觀點而來,就某層而言,觀察者可說是精確再現(xiàn)物體,又“加上”他靜觀所得之美。

而隨之而來的是超感官之美

柏拉圖譴責的,以美為模仿自然的觀念,獲得平反。美由此生出很高的象征價值,不再只是比例與和諧。

普羅提諾(3世紀)《九章集》中寫到: 其實,沒有一種美比我們在個體里發(fā)現(xiàn)的美更真。我們應該不顧面容,因為那張臉可能難看,我們也不應注意外表,而應該尋找內(nèi)在的美。如果那內(nèi)在美無法感動你說一個人美,那你看自己內(nèi)里也不會覺得自己美。這樣尋找美是徒勞的,因為你是在丑而不是在純粹的東西理尋找美。 

▲波提切利,《春的寓言》,約1478

波提切利: “美并非來自比例,而是一種愈接近神圣之美, 就會愈光明煥耀的東西。”

▲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約1485

文藝復興的美

——淑女與英雄的美

文藝復興的美,集中在淑女和英雄身上

淑女:曖昧、風致、發(fā)束、地位、神秘

▲達·芬奇,《抱銀鼠的女子》,1485-1490

畫中的女子,臉孔神秘難以捉摸,愛撫銀鼠,手指過長不自然,表現(xiàn)了刻意曖昧的象征

英雄:體格、神情、駿馬、獅子、權利、力量

▲小霍爾班,《亨利八世》,1540

之后關于“美”,發(fā)生了很多變化

實用之美

——宗教改革與16至17世紀之間社會風俗變化的混合結果。

女性形象逐漸改變:女性再度穿上衣服,成為家庭主婦、家庭教師、 發(fā)號施令者

▲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子》,1658-1660

官能之美

魯本斯筆下的女人不為當代重大事件所擾,不為宗教改革的道德限制所拘,表現(xiàn)一種了無深奧意義的美,以生氣活潑為樂,樂于表現(xiàn)自己。

▲魯本斯,《裹毛皮的海倫娜.弗爾曼》,1630

浪漫主義之美

當時間跨越到浪漫主義時期,“美”的性質又發(fā)生了變化。

就“浪漫主義”一詞,與其說是一個歷史時期或藝術運動,不如說是一套特征、態(tài)度與情愫。

在這一時期:美與憂郁、心靈與理智,反思與沖動彼此交融。

表達形式的美與內(nèi)容的或美或丑,都可以被稱為“美”

▲佛蘭德斯畫派,《美杜莎的頭》,約1640

有些語義學上的變遷,影響“Romantic”、“Romanesque”、“Romantisch”等用語,由這些變遷追索浪漫主義品味逐步形成的過程,頗有意思。

在第一批德國浪漫主義者擴大“Romantisch”一詞所含的無法界定、模糊之意,此詞于是盡包哀郁、非理性、變幻莫測諸義。

逐漸的,“美”不再是一種形式,而變成了沒有形式的、混亂的。

浪漫主義的美與舊傳奇的美

17世紀中葉,“像舊日的傳奇”一詞流行,此語指的是以中世紀為背景的騎士傳奇故事,對立于新的感傷小說。而新興感傷小說的題材不是幻想的英雄與好勇斗狠的故事,

于是,那時的“美”是混亂的:愛情之美=悲劇性=無助、無力自衛(wèi)=死亡=異國=鄉(xiāng)間的=暴力之美

▲米萊斯,《奧菲利亞》,1851-1852

▲康德,《美與崇高感覺的觀察·憂郁》,1764

拉斐爾前派:盧梭造反文明

到盧梭,“美”的體系發(fā)生更大的變化,盧梭成了造反者。

從藝術的觀點看,盧梭造文明的反,表現(xiàn)于造古典主義規(guī)則的反,尤其是造正牌古典主義者拉斐爾的反。

這個造反從康斯坦布爾延續(xù)到德拉克洛瓦,一路而下直到拉斐爾前派。

現(xiàn)在,美可以表現(xiàn)于對立事物的趨同之中,丑因而不再是美的否定,而是美的另一張臉。

▲格里科特,《梅杜薩之筏》,1819  

更一步接近現(xiàn)實地說,我們看到可厭、縱恣、可怖之事。

雨果——浪漫主義藝術以丑怖對崇高的理論大師——給我們一系列令人難忘的畫像,一些列令人退避的丑角色,從鐘樓怪人,到《笑面人》畸形的臉,到受盡貧窮與生活殘酷蹂躪,而仇視天真青年那種纖柔之美的女性。

▲鐘樓怪樓,法文版的音樂劇《巴黎圣母院》劇照

“美”隨著時間推移,“美”詮釋越來越寬泛,從女性的柔美,到男性的健美;從比例之美,到感官之美;從優(yōu)美崇高,漸漸包含“丑”,甚至在現(xiàn)代,“美”的概念擴寬到“荒誕”。

“美”的對象,也不僅僅是人體與自然,還是人造產(chǎn)物,于是涌現(xiàn)出一些列新的“美”的對象,裝飾之美、機器之美、媒體之美、消費之美等等。

▲夏文斯基,為Boggeri工作室制作,Olivetti打印機的蒙太奇海報,1934

▲杭恩,發(fā)電廠機工,1920

▲瑪麗蓮·夢露,取自《瑪利亞月歷》,1955

美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往往曖昧多層,原因是,自然之美雖獲偏愛,藝術能為自然做美麗的刻畫,亦屬公認之事,即使所刻畫的自然本身危險叵測或令人厭惡。

“美”的觀念千匯萬狀,在這些變化之上,可能有某種施諸百世萬族而皆準的法則。

至于你,會怎么同他人談論“美”呢?

本文版權屬于51出國留學(www.51souxue.cn),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