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寶寶“亂扔東西”是可以長知識的!扔東西

重慶幼師學校表示,滿地的積木、圖畫書、吃飯的勺子、喝水的水杯......以至連父母的衣服和文件都無一幸免,紛繁從高處自在落體或劃出一條圓滿拋物線的運動軌跡。而這一切杰作,都出自你家的“投擲毀壞王”之手。那么,你家寶寶是不是也愛扔東西呢?你是不是還為此頭疼不已?但你曉得嗎,其實這并不是個壞習氣,只需可以加以正確引導,不只可以滿足寶寶的獵奇心,還可以協(xié)助他增加學問和經歷。
 

小動作,大意義
 

1.“扔”,學會新身手

這個動作標志著寶寶可以初步有認識地控制本人的手了,這是腦、骨骼、肌肉以及手、眼諧和活動的結果。寶寶在無意中拿起東西并扔進來的時分,他會異常興奮,會以為本人又多了一項大身手,因而會十分快樂地停止屢次反復,同時也希望惹起爸爸媽媽的留意,可以給予他贊揚。
 

2.初步感知世界

寶寶在扔東西的時分會不停地反復本人的動作,一朝一夕就會曉得扔的動作和被扔的物體之間的聯絡,以至可以探究出動作的結果都有什么。

比方說寶寶在每次扔球的時分,球會發(fā)作滾動,開端或許并沒有惹起他的留意。但是當反復的動作變多時,寶寶就會逐步認出這種滾動的效果,從而認識到本人的力氣和客觀的物體之間的關系。
 

3.進一步探究世界

“扔”所顯現出的力氣和實物的變化,會促使寶寶用力地去扔各種的物體,察看能否會有統(tǒng)一的變化。例如扔出響鈴棒,它會本人發(fā)出聲響;扔下毛巾,毛巾既沒有聲響也不會滾動。這樣寶寶就會逐步地認識到不同的東西,在扔進來后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它們都有各自不同的屬性,可以使寶寶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當然,有的寶寶扔東西只是為了贏得大人的留意力和關懷,但是在這個扔下和拾起的過程中,寶寶也可以得到認知才能的開展。
 

耐煩陪伴“毀壞王”

寶寶在醒著的時分,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和探究,扔東西對他來說是一種獨有的學習方式,經過這個動作他才干逐步理解四周世界的運轉規(guī)則。父母們應該耐煩陪伴和等候他渡過這個短暫的敏感期,在寶寶逐步學會怎樣正確地運用玩具之后,他的興味就會發(fā)作轉移,自然就不會扔東西了。
 

A準備專屬“運動場”

如果父母不能花很多時間陪寶寶的話,那么就可以給他準備一個專門的地方扔東西玩,并且教會他怎樣把扔出去的東西再拾起來,同時善用贊美的方法,鼓勵寶寶收拾東西。
 

B慢慢學會分辨

到了寶寶2歲以后,他就已經有一定的辨別能力,父母可以逐漸地教會寶寶什么東西是可以扔的,什么是不可以的。另外,可以給寶寶多準備一些沙袋或者響鈴玩具。
 

C遠離危險物品

由于寶寶還沒有分辨能力,所以會看到什么扔什么,因此玻璃器皿、貴重物品等要收好,不要讓寶寶拿到,同時要制止寶寶扔一些容易損壞的玩具和食物,以免傷害到寶寶或他人。
 

D送玩具“回家”

寶寶每次玩玩具后,父母要經常和寶寶一起整理玩具,整理好后一起欣賞。通過培養(yǎng)寶寶美和整潔的感受能力,來指導寶寶不要亂扔東西。父母還可以跟寶寶玩“扔東西,撿東西”的游戲,告訴寶寶“每個玩具都有它的家”,然后游戲結束后“送玩具回家”。
 

E關注寶寶情緒

要多關注寶寶的情緒狀況,如果寶寶是因為生氣、發(fā)泄而亂扔東西,那么父母應先和寶寶溝通,了解令寶寶生氣的原因,讓他感受到關懷和愛。如果理由是正當的,要對寶寶表示共情,并給予他安慰;如果是因為無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則可以采取轉移目標的方法進行處理。切不可過分關注、溺愛,否則寶寶會用亂扔東西來發(fā)泄情緒,不利于良好性格的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