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專業(yè)學什么?歷史系真的很難就業(yè)嗎?

“歷史學是什么”?關于這個命題,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曾有專著進行過詳細闡釋,而這本書通常也是歷史系新生的必讀書目。這里,我站在讀了七年歷史學專業(yè)的學生視角,談一下自己對這個命題的認識。首先,歷史學和考古學不能劃等號。自我被歷史學專業(yè)錄取后,但凡被親朋好友問及自己所學專業(yè),總會得到這樣的回應:“考古啊”?;蛟S依照他們的認知,遺址、墓葬、文物、洛陽鏟……這些才是歷史學的應有特征。但實質上,歷史學門類包含了歷史學、世界史、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等多個專業(yè),分工明確,各有所長。

徜徉書籍,歷史可以很有趣

曾經(jīng),“天生我才難自棄,一朝進入歷史系”在同學們之間盛傳,當你看到課程內容后相信會對這句話心有戚戚。以我所在學校來說,整個本科階段要學習的必修課程包括古代漢語、歷史文選、史學概論、宗教學概論、考古學通論、民族學通論等,同時還要接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紀史等一系列的“歷史”課程,知識量的寬度和廣度可見一斑。

當然,除了浩瀚的“史卷”之外,也有很多有趣的人或事。此前你或許感慨過百家講壇中歷史學者們的滿腹經(jīng)綸、口若懸河,其實在歷史學的課堂上,也有這樣一位老師,端一杯清茶就能旁征博引、妙語連珠。也會偶爾遇到“奇葩”的考試:要求你進行漢字繁體和簡體的轉換,畫出某歷史遺址出土陶器的表面紋飾,論述康熙帝的十大歷史貢獻……這時,身邊總有幾位同學能一字不差地以豎排繁體字撰寫課后作業(yè),以背誦《說文解字》作為自己的日常消遣,甚至還有一位在網(wǎng)上發(fā)表學習成果而小有名氣的歷史博主。

在歷史系,我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讀書,每位任課教師都會列上一串長長的推薦書目,讓我們得以按圖索驥、徜徉書海,有時還會得到一篇讀后感作為課程作業(yè)。為了完成論文,我們也需要查閱大量書籍、參考大批文獻,以此鍛煉自己收集、整理、歸納、提煉信息的能力,在不同觀點中做出自己的判斷,最后便是立足論據(jù),通過自己的文字去呈現(xiàn)觀點并說服讀者。

思維與視野,歷史給予我們的禮物

猶記得有位老師告訴我們:“你們中大多數(shù)將來可能都不會從事學術工作,但學歷史終將對你們的人生有所助益?!爆F(xiàn)在回想起來,自己似乎可以嘗試對這段話做一番注解了。是的,七年時光過后,我沒有成為歷史學家,我只是一個接受過歷史學熏陶的普通人。那這七年又給我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記?大概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思維、視野。歷史學是一門嚴謹而又理性的學科,它所傳授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或技能,而是在讀書、論證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我們的思維方式,引導我們另辟蹊徑,從不同切入點去審慎思考和辯證解析問題?;蛟S這種收獲并不容易量化,但在畢業(yè)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卻總能感受到它們默默提供的助力。

不可避免,很多人也會質疑歷史學的就業(yè)情況,認為畢業(yè)生大概率只會去擔任中小學歷史教師。但以我周圍同學們的就業(yè)情況來看,公務員、記者、企業(yè)文員等都可以成為大家的職業(yè)選擇。歷史學作為一個基礎專業(yè),自然很難達到嚴格意義上的對口就業(yè),畢業(yè)后的選擇和去向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興趣和能力。